护照资讯

荔波县开展民族文化“五进”活动

2013-11-14 行游天下

  2013年11月12日,荔波县民族文化“五进”活动启动大会在县城举行,拉开了全民共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序幕。
  开展民族文化“五进”(进农村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机关、进景区)活动是保护、传承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,也是提振荔波精气神、增强民族自信和发展自信的根本要求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2%的荔波县,不仅自然风光优美,生态旅游资源丰富,而且也是民族文化资源大县,县境内世居的布依族、水族、苗族和瑶族等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、语言文字、交际礼仪、歌谣舞蹈、服饰工艺、餐饮菜肴和婚丧民俗等。目前,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,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9项,先后有22部水书和15部布依文古籍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。
  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不放松,并逐步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体验型旅游目标发展,围绕黔南州委、州政府提出“一圈两翼”发展新格局,紧紧把握荔波作为南翼——“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”的重要部位,借助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,深入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,努力练好“内功”,让民族文化真正成为荔波旅游的灵魂,从而增强荔波旅游的吸引力,并保持荔波旅游的旺盛生命力。
  虽然荔波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,目前仍然保存较好,但资源不等于资本,在外来主流文化冲击下,许多优秀民族文化正慢慢消失,很多干部群众并不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,甚至把民族文化看成一种落后的东西,连起码的民族文化常识都不懂,更谈不上热衷民族文化。这对荔波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背离。为了保护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,荔波县委、县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,其中以党建统筹的形式推进民族文化“五进”活动,标志着民族文化建设由以往民间自然传承传播为主,开始向政府倡导引导传播为主的全面提升。
  通过开展民族文化“五进”活动,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,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,能更加自觉地将文化传统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资源,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,打造荔波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软环境将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。
  荔波县委、县政府要求,民族文化“五进”活动将持续长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来。在农村,要结合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,将民族文化列入重要培训内容,对群众进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、民俗民风教育,引导群众保留语言、保留服饰,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。在社区,要注重发挥社区共建共驻部门资源优势,加大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族歌舞、民族花灯等民族文化知识培训,每个社区都要建有一支文艺表演队伍,采取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展演,促进和谐文明社区建设。在学校,要结合实际开展双语教学和开设民族文化课程,从民族歌舞、民族历史故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,让学生感受民族民间文化魅力。鼓励学生着民族服装,说民族语言,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演出,激发他们爱民族、爱家乡、爱祖国的情怀。在机关,要扎实抓好“五个一”活动,引导干部职工每天抽出10至20分钟学习教材、观看视频,学着讲、跟着唱,确保全县干部职工达到人人会说一些常用民族语、会唱一首民族歌曲、会讲一个民族故事、会做一道民族菜肴、添备一套民族服饰的“五个一”要求,真正让民族文化成为每名干部职工的必修课和拿手戏,真正使机关干部职工成为荔波民族文化和旅游的“活名片”。在景区,要对酒店、景区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民族风情、民俗文化等知识培训,实行着民族服装开展旅游服务工作,同时加大对民族歌舞、民族特色菜肴和民族旅游商品开发、营销力度,真正以文化软实力的大提升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。
  黔南州政协副主席、荔波县委书记闵路明认为,作为世界自然遗产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贵州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黔南综合旅游区的龙头,荔波正以打造旅游升级版为主攻方向,以生态文明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为核心,以文化形象塑造和旅游项目开发为主要内容,着力使南部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骨骼强健,血肉丰满,羽翼绚丽,共同实现全州核心重点突破、南北比翼齐飞。
  荔波作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,原生性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始终是核心竞争力。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,拥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片分布集中、原生性强、相对稳定的喀斯特原始森林,境内生长着4000余种动植物,是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一块宝地,是一个巨大的生物“基因库”,是地球的无价之宝。截止今年10月底,全县累计接待旅游464.15万人次,同比增长48.5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.17亿元,同比增长54.3%。荔波旅游业将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。(韦开典)

400-829-1122

客服:周一至周日 8:30-18:00

行游天下微信公众平台

行游天下官方微博

在线客服